Fitbit PK 小米,外來的和尚在中國還好念經嗎?
中國日益壯大的消費力量,吸引了Fitbit等智能硬件巨頭紛紛來華。它們進入中國時,不可避免要與小米等中國本土硬件公司發生碰撞。在這一場土洋勢力的角力中,誰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6月初,馬云高調來到美國,為阿里巴巴的平臺做推廣,但倒更像是給中國興起的中產階級做代言。他一路上各種宣講,都是在強調中國的中產階級給美國中小企業帶來的商機。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分析,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城市人口中只有4%的人可以算作是中產階級。這個比例在2012年已經上升到了約三分之二。預計到了2022年,這個比例還會上漲到75%,達到6.3億人,差不多是美國現在人口的兩倍。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形成了巨大的消費群體,代表著巨大的消費能力。而今天,即使馬云不來美國宣傳,美國的科技企業也早早盯上了興起的中國中產階級,把這看作是自己發展的一個新機會。
一直專注于美國本土市場的Fitbit去年6月來到中國,它的首席收益官Woody Scal告訴筆者,他們意識到中國的消費者,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同時糖尿病等發達國家多發疾病的發病率提高,已經接近美國水平。如何保持健康的、更好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居民熱衷的話題,這也正好是他們想要針對的市場和人群。
相比于海外產品,現在本土品牌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相比于Fitbit 1998元人民幣的標價,小米手環售價只要79元,不到前者的二十分之一。說到這個問題,Woody Scal表示,Fitbit取勝的是功能,而不是價格。他認為,可穿戴電子產品不光是硬件,更重要的是它的軟件,消費者買的不是單純的一個物件,而是一系列功能。Fitbit三分之二的工程師都是在做軟件開發,而非硬件。但是,顯然小米的價格優勢已經帶來了一個強大的威脅。
除了Fitbit,還有很多包括Pebble這樣的可穿戴產品的開發商開始著眼中國。很多人分析,由于Apple Watch的上市,讓這些公司開始考慮進軍美國市場以外的市場——中國興起的中產階級帶來了和美國類似的巨大消費人群,讓他們認為中國可以讓自己在強敵來臨之時,依然有生存,甚至是成長的機會。但是中國市場是不是真的像他們期待的那樣,是一塊輕而易舉就能吃到口的肥肉?中國本土企業也伴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而成長。海外公司來襲的同時,可以看到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拿出一系列產品來“捍衛疆土”。小米很早就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智能手機生產商,還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環——米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小米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可穿戴電子產品制造商,僅次于Fitbit。除了小米,還有華為、咕咚等企業陸續推出本土手環產品,讓中國市場也變得非常擁擠,競爭激烈。海外品牌還有機會嗎?
亞馬遜產品界面設計師于佳馨曾參與過Pebble產品的中國本土化開發。她認為,中美科技企業的設計思路非常不同,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她告訴筆者,中國的品牌,比如小米,它們的設計思路就是以幫用戶解決問題為主導。相比之下,美國的品牌則更注重創造一個新的交互方式、新的需求,去引領產品設計的新方向,蘋果就是一個代表。
當然,這兩個方向并不矛盾,都有存在的必要。開發產品,當然要能解決客戶實際遇到的問題,但是產品設計又不能完全被客戶牽著鼻子跑,否則就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在現在的中國經濟生態下,小米面向的市場可能更加大眾,而美國的科技產品可能相對更加受到注重品質的高端消費人群的歡迎。
在這種種的競爭背后,最后的受益者還是中國的消費者——崛起的中產階級們。他們將最終決定未來科技產品的競爭方向,決定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同時成為科技產業的一股新的推動力量。